气温对中国城市人口影响最新研究显示 全球升温幅度影响城市人口死亡率
近日,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灾害风险管理研究院姜彤教授为主要作者的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上发表题为《相较于全球升温1.5℃,全球升温2℃使中国城市每年增加数万人的高温死亡人数》的科学论文,揭示了全球升温1.5℃和2℃下,中国城市人口面临的高温风险。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北方多地受到高温热浪侵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山东多地最高气温达35℃到37℃,局地达40℃。6月以来,华北、黄淮一带高温天数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多。美国NASA发布全球气候报告显示,今年6月全球平均气温达到140年来同月最高,预测今年会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之一。同期,欧洲多地爆发致命的高温热浪,南亚的印度高温热浪造成100多人死亡。国际上相关研究显示,21世纪以来,全球高温热浪事件的强度在增大,持续时间在延长,预计这种趋势在未来将会更加严重。
研究团队参考31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结果、5种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下的人口性别和年龄结构,采用国际上通用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从致灾因子、暴露度和脆弱性等三个方面系统评估了高温的人口死亡风险,并在风险评估中,特别考虑了未来适应能力的变化对脆弱性的改变。研究首次评估了全球升温1.5℃和2℃下,中国城市人口面临的高温风险。
研究发现,如果不考虑适应能力的提高,全球升温1.5℃,中国城市每百万人因高温引起的死亡人数为104人到130人;全球升温2℃,这一数字将上升至137人到170人。在适应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全球升温1.5℃和2℃的情景下,中国城市每百万人口因高温造成的死亡人数分别为49人到67人、59人到81人。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非劳动力人口(年龄小于15岁以及大于64岁)的高温死亡人数较当前将有大幅上升,而劳动力人口的高温死亡比例较当前会有所下降。未来,尽管女性的高温死亡人数依然大于男性,但随着性别比的缩小,高温死亡人数中,性别差距将不断缩小。
研究团队认为,相较于全球升温2℃,在全球升温1.5℃时,中国城市每年将会减少数万由高温导致的额外死亡人数。高温引起的中国人口死亡率变化研究,科学回答了控温的重要性。
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海外引才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