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增多增强
淮河流域出现持续性强降水,平均降水量达361.9毫米,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大洪水;7月17日~18日,重庆出现115年来的最强降雨,造成全市587.83万人受灾,全市因灾直接经济损失21.86亿元;7月18日,济南遭受大暴雨袭击,3小时的雨量是1958年以来最强的,1小时降雨量达到158毫米……
针对近期出现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国家气候中心主任董文杰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有两种原因,一是气候本身的自然变化;二是由于人类活动加速了气候本身的自然变化,导致出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可能性增大,频率逐渐增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高温热浪、干旱、洪涝等一些气象灾害的发生趋多趋强,这主要是因为气候变暖,导致海陆温差、南北向温差变化,大气水汽含量变化,从而影响到大气环流异常。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将增加,强度将增强,引发灾害的程度也会越来越重。
此外,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还和当时的天气影响系统和动力、热力、水汽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等条件有关。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乔林说,暴雨的发生需要丰沛的水汽供给和强的上升运动条件。我国降雨带的变化受亚洲季风、副热带高压以及冷空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全球变暖无疑会对这些因素产生影响,也可能会导致暴雨落区的转移。
造成今年淮河全流域降水总量、持续时间及流域性洪水强度异常的原因之一就是,副热带高压偏强,位置偏南。今年夏天冷暖空气势均力敌,在江淮流域展开拉锯战,导致雨带推移缓慢。按常年来说,在7月上旬这个时段内,是江淮梅雨季节,淮河流域出现如此降水情况还是比较正常的。但现在江淮地区本应“出梅”,可还是持续降雨,且强度较大。因此说,今年淮河流域的气候还是异常的。再如重庆的强暴雨,就是因为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与由热带海洋地区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在重庆上空相遇,同时配合有利的上升气流而形成。
究竟如何来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灾害呢?董文杰表示,首先,从科学家的角度,要及时、通俗地将预测信息和防御建议传送到决策者和老百姓。其次,作为决策者和老百姓,要积极主动地了解气候变化的基础知识,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减缓气候变暖、应对气象灾害。近期,中国气象局以及国家气候中心也在积极做气候知识的科普工作,通过印制挂图、科普小册子等方式,让老百姓,特别是中小学生了解气候知识和应对措施。
乔林说,今年淮河流域的气象预报服务很成功。早在6月底,中央气象台就对7月中上旬淮河流域将出现强降水且偏多的情况做了准确预报。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研究及预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气象发达国家如美国暴雨的预测准确率只有20%左右。目前气象部门通过卫星和雷达的监测,对未来一个小时或两三小时发生情况的进行监测,并及时发布警报。公众可以通过短时和临近的预警和预报来及时防范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带来的灾害。此外,中国气象局也根据每种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制定出相应的措施和方法,指导大家进行如何防范。